經歷30個月休館,邀你一起推開劇場大門,共造藝術創意基地!
已有361人參與
已募集 NT$ 1,124,818
感謝有你,幫助我們再次打開劇場大門!
每一篇分享訊息,都是給我們的一份鼓勵。
每一筆贊助支持,都能為場館帶來實質改變。
群眾募資結束了,場館的營運才正要展開。
邀請您繼續和我們一起關注這裡的改變與發展,
使藝術的各種可能在此發生,
讓牯嶺街小劇場成為每個人的藝文基地!
期待您的光臨!
走過威權、見證民主轉變,
一處臺灣表演藝術的啟蒙發源地。
你知道從一間警察局轉變為一座劇場,要經過多少努力和故事?
牯嶺街小劇場,它是由民間藝文人士請願,因而成為臺灣首件公家閒置空間再利用為展演空間的案例。
承襲 80 年代改革開放的動能,跨越20個年頭、3個藝術團隊的經營,在缺乏獨立性、實驗性、育苗型展演空間的環境中,培育無數優秀的在地藝文工作者,是劇場人心中友善又實用的創意基地。
過去,它曾是象徵治權的警察機關;
現在,它是自由開放的藝文基地。
我們是身體氣象館,是一個非營利的藝術團體,自2005年起,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,在自負盈虧的合約條件下,開始經營牯嶺街小劇場。即使財務艱辛,我們深信以不設限的方式經營,共享這個基地,可以創造並培育更多元的在地劇場藝術。
平實的租金 & 開放的經營方式
讓牯嶺街小劇場創造了:
「讓劇場成為連結人文與藝術相生共融的嶄新地點」是我們堅持的理念:
不追隨主流,
成為臺灣非商業劇場藝術的搖籃
不針對個人/團體資格、議題、形式審查,鼓勵各種實驗性的藝術展演發生。

發展自製節目及計畫,
跨界串聯不同藝術社群
多年來跨域策畫行為藝術、實驗影像、身心障礙者藝術等自製節目,並以平台性育成計畫如《樂之形》、《為你朗讀》、《年度節目選拔》等,共享資源,匯聚觀眾、藝術家、營運者齊聚一堂,生生不息。

作為劇場工作者離開學校後,
實戰演練的最佳場域
售票較無壓力的百人以下席次,加上平易近人的租金、完善的技術協助,讓剛起步的創作者也能輕鬆擁有自己的舞台。

但30個月的歷史建築修復,卻讓劇場面臨「打不開」的困境
2018 年,文化局辦理「歷史建築-原警察局中正二分局(牯嶺街小劇場前身)修復工程」,至2020下半年終於完工,但活絡的經營和人氣因此中斷……

內部建設的損毀成為主要缺口
過去的營運建設因歷史建物工程而被拆除,內部設施也因長期缺乏使用和維護而耗損。如館內外照明、隔音等施被拆除;遮光設施、樓梯、地坪、桌椅等設施結構框架鏽蝕耗損。
營運長期停擺,重啟困難重重
劇場營運的主要收入來源為「場租」,但長期休館使得工作人員流散,人力、自製節目、內部整修的經費無從籌措。
疫情衝擊小型展演生態
疫情對藝文產業的打擊,加上大型場館的成立,產業的製作型態及規模伴隨改變,使中小型展演生態充滿不定性。

「如果沒有這樣中、小型、低門檻的專業展演空間存在,我們將失去發掘主流之外、新興創作的聲音和可能」
和我們一起推開小劇場大門
為臺灣藝術文化注入新能量!
2020年的重啟,不僅要「打開」劇場創意的無限可能,更要邀請你與我們一同「再打開」,開啟城南小劇場歷史的空間記憶。
因應新空間,重建軟、硬體配套設施
修繕重建多達70項專業及公用設施,如隔音、遮光、倉儲、隔熱、坐席、無障礙斜坡等。跨界與「山厂建築工作室」合作,規劃全館內外整體照明,點亮空間的全新可能。
推展「再打開」展演創作計畫,從人文歷史的發展認識小劇場
推出以人文與歷史發展為核心的5大單元-尋歷史、觀地景、玩美學、探心房、戲生活,串聯跨時代的藝文工作者共同創作。讓大眾在沒演出時也可以逛劇場,認識它的變遷、與創作不期而遇,和劇場人交個朋友!
重啟發行「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」
牯嶺街小劇場自行出版的刊物,2007年至2017年,已出版58期。重啟發行將持續紀錄、爬梳文化與藝術的發展,於華語地區發送,闡揚城市內涵。
培養新一代的劇場工作者
持續招募並辦理專業技術、前台教育訓練,透過場館經營實戰,提供就業與交流機會,培訓更多未來的劇場工作者。
聯合活動串聯,活絡在地藝術文化社群
透過小劇場地利聚眾的優勢,串聯不同的藝術組織,關注重要的藝術-社會-文化議題,連結民眾、藝術家與團隊,讓藝文環境再升級。
作為在地/國際劇場藝術及機構交流的平台
透過自製節目策畫,促進亞洲各國之間表演藝術的創作與交流,重新理解亞洲前衛藝術的趨勢,實踐發展台灣的當代劇場藝術新語彙。
您的加入,將活化文化地標,成為每個人的藝文基地!
我們都喜歡牯嶺街小劇場!
牯藝好朋友
捐款將作為以下5項運用

常見問題Q&A:
常見問題
牯嶺街小劇場的經營團隊是誰?
2005年起,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委託,依照獨力經營、自負盈虧的營運條件,成立「小劇場共同營運實行委員會」,開始負責牯嶺街小劇場的經營管理迄今。營運精神旨於針對小劇場在整體文化脈絡上的影響與軌跡審慎思索,致力將劇場充分歸位於「前衛的表演藝術」、「實驗的跨界藝術」、「創意的形式藝術」,從而促進時代精神的匯聚、互動、發聲,提攜新世代表演藝術工作者發展嶄新的劇場創意,以展現真正的文化公共性。
身體氣象館經營的「牯嶺街小劇場」過去在做哪些事情?
2005取得新一任的經營權後,在自負盈虧的營運條件下,我們透過集結不同領域工作者組成「小劇場共同營運實行委員會」, 以其豐沛的策展能力,策畫大量主辦、合辦節目:行為藝術、身障者表演藝術、國際表演連結、實驗電影、文化論壇,並透過劇場刊物等不同類型與媒介,以牯嶺街小劇場為基地,向外輻射,讓此一藝文替代空間成為國際知名的劇場創意中心。
自2007年起,因小劇場知名度逐漸提升的出租率,使得營運進入較為穩定的發展時期,我們則更聚焦在深化經營單位-觀眾-藝術家/團體的多方關係。除了提供物美價廉的場地服務,我們也透過發展平台性的計畫如:「年度節目選拔計畫」每年透過跨領域的評審組合,於全年度外租團隊節目觀賞後,遴選出優秀作品並贈送免費演出檔期等獎勵,以提升劇場的藝術高度與活力; 「為你朗讀」著重導讀與座談,公開徵選劇作,並媒合導演進行讀劇演出,悉心建立新人與新作的發表介面;「場地自主策劃」結盟台北藝穗節,主動與眾多登錄團隊面對面會談,共同保持城市節慶的多元活力;推出連結街區商家的「會員暨聯名商家」整合方案;發行《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》;以及實現實驗聲音表演的《樂之形》系列、實驗影像藝術的《EX!T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》、身心障礙者藝術和表演人權的《第六種官能藝術祭》等。透過在表演藝術的生態圈之中,有形/無形的資源共享與回饋,使得劇場真實的匯聚了觀眾、藝術家、營運者齊聚一堂,呈現這十多年來生生不息的景象。
此外,我們也承擔營運的使命,完成牯嶺街小劇場的體檢報告,繼而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一起推動歷史建物的調查,持續小劇場建物的維護與修繕,躋身文化資產之列。
為什麼整修完了還需要募資?
甚麼時後會拿到回饋品?用甚麼方式給我呢?
商品預計將於2021年1月以郵寄方式寄出。活動則依照舉辦日參與。
本次計劃由誰發起?
《「打開,再打開」重啟牯嶺街小劇場募資計畫》由身體氣象館發起,並協助商品出貨、售後服務。身體氣象館是一個非營利的藝術團體,也是牯嶺街小劇場的經營單位。
聯絡信箱: guling.glt@gmail.com
粉絲專頁:牯嶺街小劇場Guling Street Avant-Garde Theatre

特別感謝
